5月18日,由博物馆、历史文化学院共同主办,2011级、2012级博物馆学班承办的纪念“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在榆中校区举行。精美的古生物化石标本、生动的考古现场还原、专业的玉器鉴赏等活动精彩纷呈,引来了诸多在校师生的关注。
博物馆全天开放
兰州大学博物馆是本次活动的室内会场,位于榆中校区昆仑堂南侧,总建筑面积约9600平方米,设有校史展、历史文物展、古生物化石展、动植物标本展、古黄河象展及民俗展等6大展馆,共展出文物1000余件,化石400余件,动植物标本18万件。每年有两万余师生到博物馆参观。
活动当天,博物馆开放了所有的展厅,举办了有奖趣味藏品知识问答,引导观众品鉴欣赏、参与互动。库班猪、和政羊、三趾马、铲齿象等化石,北山羊、大熊猫、红腹锦鸡等动物标本,马家窑四大圆圈彩陶罐、双戟玫瑰纹瓷盘、国家二级文物唐代仕女俑等精美的藏品,让观众徜徉其间,与历史文化零距离接触,有所得,有所悟,有所乐。
据悉,为了本次世界博物馆日纪念活动以及六月初的文化遗产日活动,博物馆做了精心准备。4月18日,联合学工部建立了博物馆学生党员工作站,吸引学生党员在博物馆开展服务实践。4月28日,选派5名学生讲解员参加了兰州市第三届文博系统讲解员大赛,以赛代训,提高讲解员的业务水平。已有两年工作经历的博物馆讲解员闫强乐同学在接受采访时说:“在博物馆工作的这些日子,我受益匪浅,在这里的收获并不亚于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我也十分愿意帮助更多的同学从我们这座博物馆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小视野,大内涵
视野小广场一直以来都是榆中校区在校生举办室外活动的主要场所。经过2011级、2012级博物馆学班近两个月的精心策划和准备,终于给“小视野”增添了文博“大内涵”。
考古工具展示无疑是最受欢迎的项目,琳琅满目的考古工具、底蕴深厚的远古陶片、制作精良的当代仿品,吸引了大量的学生在此驻足把玩,而最大的主角——洛阳铲,更是成为大家合影留念“明星”。亲身体验考古发掘,了解文物是如何被考古工作者发现并取出的。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各位同学纷纷变身考古学家,拿着手铲和刷子,一板一眼的在事先准备好的探方内进行发掘。
“我找到啦!”一位同学兴奋的挥舞着手中的陶片,虽然工作人员提醒说找到文物后不能立刻拿出,否则就是对现场不可逆转的破坏,但是作为一项体验活动,在“发现乐趣”的同时增加对发掘的一点知识,已是一种成功的形式。兰州大学第四届文化遗产知识竞赛的10名决赛选手也受邀参与到室外会场的活动中来。
最为专业的活动莫过于玉器鉴赏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玉文化,加上历史文化学院吕春林老师的全程参与,使得这项活动既具有美感,而更具备专业性。不少同学慕名而来,携带自己佩戴多年的玉饰品来与老师及现场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这种形式很好,平常很难得有这种机会来通过实物和现场教学的方式了解玉器的知识,希望以后能够多些这样的活动。”一名参与交流的同学说道。作为2011级博物馆学班的班主任老师,吕老师也表达了自己对此次活动的看法:“今年,我们能够组织这样一种活动,通过模拟发掘藏品、认识藏品、鉴别藏品至一系列流程,很好的表达了今年博物馆日‘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这一主题,是一次很成功的活动。”
“疯狂猜图”和“校史知识问答”环节则是趣味性与知识性并重,在参与活动的同时,组织者还通过填写问卷、留言板等形式听取同学们对博物馆的想法和建议,以期对今后的工作加以改进。作为本次系列活动最早开展的项目,《博物馆奇妙夜1》与《博物馆奇妙夜2》两部优秀的博物馆影视作品让大家对博物馆有了更多了解,为此次活动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
“同学们要广泛的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作为本次活动主办方之一的兰州大学博物馆的馆长张克非老师也先后莅临了博物馆日系列活动和文化遗产知识竞赛决赛。在活动现场,张克非老师以不久前逝世的钱先生为例,认为“同学们应当广泛的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不应只拘泥于自己的那一小块专业,多多了解身边的知识,利用好身边的资源,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这也是一个自我提高的好机会”
作为本次活动的承办方,历史文化学院2011级、2012级博物馆学班的同学们着实为此事做足了准备。作为2011级博物馆学班的班长,同时也使这项活动的主要负责人之一的赵星宇同学这样总结他们的活动:“我们活动的目的很单纯,一是为了大家,希望更多的人了解文博,了解我们这个专业;二是为了我们自己,通过这次活动,我们的班级更加的团结,这也是一个自我提高的好机会。”“让更多的人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将文博知识寓教于乐,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文:魏小萍
编辑:法伊莎
来源: 历史文化学院、博物馆